毕赣创作的基本概述
分类:
答辩资料
更新时间:09-06 来源:网络
(一)个人简介
1989年毕赣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2008年进入山西传媒学院,学习编导专业。在大学里,毕赣就已经创作了《老虎》、《金刚经》等作品,有的作品还获得了奖项。其短片作品《老虎》在2011年入选了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成为了CIFF举办以来最年轻的导演;黑白短片《金刚经》在2012年的香港IFVA电影节中荣获特别表扬奖,同年,又获得了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短片十佳。在2016年7月25日,毕赣和《路边野餐》的制片人单佐龙成立了荡麦影业(上海)有限公司,《路边野餐》监制之一的沈暘也将助其一臂之力。
(二)早期作品
毕赣的电影艺术是由前苏联电影《潜行者》所启蒙的,他曾说过:“当时看了很多遍,一直在看,每天看一小段,看了好久,突然有一天看完了,就知道原来它是具备一种特别的美感。那时的状态和感受跟我今天拍电影的状态、我一直在找的状态都是吻合的。但是,它给你一双鞋,路还是要自己走。”当年毕赣拍摄《老虎》时出了问题——素材很松散,根本无法剪辑成电影,他想起平时写的诗歌,就将它们用在整部影片的剪辑上,结果效果还挺不错。
起初毕赣在学校的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直到拍摄作品的时候,他的作品《南方》让老师丁建国大吃一惊,认为这不像是学生拍摄的。接着毕赣就拍摄了短片《老虎》,然后是毕业后拍摄的短片《金刚经》,在香港IFVA评委会获得了特别表扬奖。导演应亮还曾赞扬过《金刚经》,“叙事留白的分寸非常精准,表演方法和影片整体风格也很贴切,中国的剧情短片这种水准的很少见。”
丁建国认为,故乡凯里是毕赣创作的源泉。毕赣是汉苗两族混血,而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很特别,凯里虽然是小地方,但到处都透露出自然质朴的氛围。丁建国说过,“他的成长环境和血统应该给了他一些异于常人的对待世界的眼光,可能是无意识的,后来向艺术迈进,开始写诗,诗歌对他电影的成长是个训练。你看他的诗里面有很多时空上的交织,现在的话说叫穿越,模糊现实和梦境。”
(三)《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贵州凯里,出狱后的陈升与老医生在诊所一起工作。一天,陈升得知弟弟的儿子卫卫被卖掉(其实是被接去镇远玩了),就想去找他,恰好老医生的旧情人就在镇远,于是老医生就拜托陈升,希望他能将信物交给她的旧情人。在路上他来到了荡麦,好像遇到了一些过去、未来的人,不知经历的一切究竟是真是假。
毕赣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各具特色的面孔,因此《路边野餐》中的演员大多是毕赣身边的亲戚好友,没有几个人是专业演员。饰演小卫卫的是毕赣同母异父的弟弟,拍摄时毕赣要教他如何演才行,比如一场小卫卫被关在房间里的戏,毕赣就告诉他,想象超人一会来救他;扮演老歪的谢理循已经和毕赣合作几次了,生活中他只是一个卖猪饲料的。女演员郭月是在看了毕赣的短片作品《金刚经》后,自称开始崇拜毕赣,所以认识毕赣后,就被找来饰演影片中卫卫喜欢的人洋洋。而其中的主角陈升则是由毕赣的小姑父陈永忠来饰演,他几乎饰演了毕赣所有作品中的主角。当年陈永忠第一次拍电影的时候不知所措,因为他从来没面对过镜头。毕赣想尽办法,连哄带骗地说服他,说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自己就完成不了毕业作品,也毕不了业。拍摄《路边野餐》的时候,毕赣认为小姑父陈永忠的人生阅历和人物形象与自己心里“蹩脚诗人”陈升的形象相吻合,正是自己想要的多面形象,就决定一定要用他。他认为演员没有专业与非专业之分,只要形象对了,就可以用。
上一篇:
拍摄艺术电影本身就不容易,如何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就更加不容易
下一篇: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电影叙事的
找原创论文,从三亿论文网开始 www.eeelw.com
电脑版
|
目标:为大家提供3亿可以通过查重系统的原创毕业论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