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答辩资料 更新时间:05-09 来源:网络
主体物与背景是画面的构图语言,是画面的形式表现语言,不论传统美术的还是现代美术都遵循几个共同的规律。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并结合自己的油画创作,对于油画创作中主体物与背景的关系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概括:
(一)构图
构图在一副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主体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全靠构图来体现。传统构图以主体物为主,背景只起衬托作用,起到一种呼应的作用,更好的突出主体,现代构图两者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平衡。美学家王朝闻曾说过:“结构的目的之一是把并存的事物组织在秩序里,不显秩序就不和谐,对立的事物的对立状态总有一定的秩序,这秩序是艺术创作的依据。”可见,在油画中,将每个事物安排好位置,关系着整个画面的好坏。画面中的每个事物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考究,围绕着主体物展开,充分塑造主体物的形象,其艺术构成语言就是主体物与背景的合理安排,通过点,线,面,色彩厚重轻薄,光线走向的处理,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排列,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我的油画创作主要吸收是传统的古典方式,在三度空间中进行展开,主体物是台儿庄门楼,是一种写实性构图,为了在视觉上体现形、量、色或力的平衡感,采用三角形构图,从而体现画面的稳重,庄严感,城墙左右横向,主体物门楼处于中间偏右位置,画面充满活力,富有生机,饱满的同时也形成了自然得体的均衡。门楼左前门画了一座桥,桥右面不仅有堤岸,还有缓缓流淌的河水,使画面松紧得当,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用透视学原理近大远小经营画面,近处的物体在进行画面处理时就像对画大点,远处的则稍小,从而使画面的纵深效果和空间效果显得相当强烈。为了使画面不至于太满,刻意的在画的四周进行虚化,不显拘谨的同时也更加的突出了主体物。由于整幅画景物较少,为表现城门楼的沧桑感,以刮刀画门楼,硬猪鬃画云与水,使画面的重量感十足,加以采用丰富的色彩进行搭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空间分割
油画是关于空间艺术,在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空间分割的探索从来没有间断过,绘画从最初的平面空间形式到现在的多维空间表现形式,画面的空间形式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优化的空间构建也出现了多样化,主体物和背景给人视觉冲击也随之而变,从传统的写实空间到现代的正负空间。《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美术重在物表与环境的刻画,是诉诸视觉空间的艺术。”空间表现为多维性的层次,线是一维空间,面为二维空间,体为三维空间。在美术中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是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构图呈现出多种空间形态,主要是由于画面分割、对比、位移、叠置、并置等形式因素的作用,原本平静的画面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我的油画创作崇尚现实与写实,画面属于传统美术的三维立体画,基本上被竖分割线使空间一分为二,给人以庄严、宏大、稳定的美感。作品的四周进行大面积的虚化,而中间的门楼、桥、堤岸、河水则进行细致的描写,这种繁简对比,将画面空间拉伸,使主体物更加突出。为了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客观的移除些世俗的事物,这样就避免了人物为画面主体的地位,更能突出门楼的巍峨。画上的灯笼和城墙在经过战火的洗礼后,展现了不同的面貌,这种叠置形成的构图,内容复杂而均衡统一,更加清晰地描绘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三)形体表现技巧
在创作中,表现技巧是非常灵活的,根据画面的不同效果,来调整自己的笔触,不能死板,一层不变,克里说的一句话笔者很赞同:“艺术的工作不应有赖既成的经验来做创作的根源,步渡在艺术的路径上,要用一双冒险的目光和思想,来贯穿这项工作。”在创作中要随性而为,我们中国传统的国画,讲究写意,意识的塑造要求比较高,更求神似。所以在笔触的色彩渲染上,比较通透,质感轻薄,非常利索。而油画与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笔触色彩,由于油画独特的粘稠膏状质感,每一笔的劲道和颜色厚度,都在不同的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整幅画采用直接画法,操作灵活简便。相对柔和的线条,画面大面积运用刮刀作画,则使画面带来纵向的延伸感和运动感,,显得厚重,敦实,将颜色砌到画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油画的笔触肌理,对于整体画面的塑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体物形体塑造结实有力,在背景处和一些再稍后的位置,即画面的两侧用刮刀,虚化色彩,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整幅画表现手法多样,笔触灵活生动。天空的云主要采用揉的方法,颜色混合后产生自然的混合变化,获得微妙而鲜明的色彩及明暗对比,并起到过度衔接的作用。绘画瓦片时运用挫的方法,用油画笔的根部富有节奏感的进行刻画,按笔的轻重方向不同从而产生了多种的变化和趣味。画面的很多地方也使用划的方法,运用刮刀的刀锋在未干的颜色上刻画出阴线条和形,有时露出底色出来,更加的使画面整体统一。
(四)色彩表达和情感宣泄
在平时生活中,人的眼睛在骤亮骤暗的环境中,瞳孔发生变化,造成对主体与背景光线的变化,笔者将这一原理运用于自己的油画创作钟。谢东明的《乡间生活——黄土高原》是很有典型性的,这幅作品中,作者追求的不是去精细的刻画对象,而是用狂野、奔放的笔触和概括、稚拙的色块刻画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北方农民。色彩上,鲜活浑厚;笔触上,洒脱有力。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代表性,内容积极上进,向观众展示了淳朴、勤劳踏实的高原人民的生活面貌。只要有光线,就会有受光面和暗面的对比,受光部分的轮廓背后的背景物是暗的,而主体物暗部轮廓背后的背景是会变亮的。在创作中,笔者也注意到了这些规律,主体色调呈现暖色调,大量运用色彩的对比与搭配来达到整幅画面的和谐,使主体物和背景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整幅画显得厚重有力,有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幅画表达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在面对日军的暴行,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整幅画,展示的是硝烟弥漫的台儿庄,颜色上大量的使用橙色,黑色,红色,这些颜色体现能够体现历史的沧桑感,黑色更加能够体现画面的分量与厚重感,因为这幅画主要讲的是历史题材,血战台儿庄,黑色更能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与悲壮。橙色进行色彩搭配,能够有种血色的感觉,使画面充满雄浑与不屈的精神。冷暖的对比,乌云里面透着暖色的光,阳光从乌云穿射而过,仿佛就像在表达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同时也寓意着胜利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紫红色的河水也预示着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不管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同受伤的雄狮在流血一样。但是笔者色彩的运用,让观者看到,战争残酷的同时又是新生事物的复苏,它没有显示消极,而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