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答辩资料 更新时间:04-20 来源:网络
根据调研分析,并结合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知产生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并不只是就业问题单方面导致,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分析,也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研究探讨。
(一)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外在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著名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胡鞍刚教授把中国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根据新闻报道,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70万人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归来的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工作岗位。逐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应届毕业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院校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一些专业很热门甚至热门过剩,而另一些专业却又很冷门,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并不符合。一些单位在选用人才时会出现歧视现象,如生源歧视、性别歧视、外貌歧视、学校歧视等。学生就业时就很容易产生就业焦虑。
2学校因素
在于学校方面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老师缺乏对于学生出于这个过渡时期的有效指导和支持,周围同学朋友无法给予关心和理解,毕业生个人就很容易产生无助感,导致产生就业焦虑,甚至产生就业恐慌。
3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值、经济因素。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要高于其他学生的压力。他们内心盼望一份较好的工作,早日摆脱贫困,但由于自身从小贫困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会导致家庭贫困的就业大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和担忧。面对就业压力时,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会采取逃避、被动接受等消极方式来应对。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体验会更多。有些学生还会因为父母社会地位不高、亲戚朋友无法帮助自己获得就业渠道,所以对就业产生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体验。也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较好、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就业焦虑普遍较低。而现在很多父母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培养子女,在无形中就给了他们就业带来很多的压力,没有给他们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内在原因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也是对自己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个人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客观分析评价偏高或偏低都会对择业有重大影响。
(1)就业期望值过高,产生就业焦虑
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还会持有只要上大学就有好工作的老观念。在无形中就给了子女压力。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对就业期望过高,他们希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能找到一个稳定、体面、薪资高的工作。在刚踏入会时,就业期望越高挫折感和失败感就越多,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以至于就业焦虑程度越高。这类学生在就业方面,一定要要求自己能够一步到位的找到好工作,或者一定要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其他工作都不考虑,这种对自己期望太高的想法会直接导致就业焦虑。
(2)自我能力评估低下,缺乏求职信心,产生择业焦虑
自我能力评估较高的人就业压力相对较低。自我能力评估值升高的同时,焦虑就会降低。因为自我能力评估较高的同学对自己有较强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打击,并根据学到的经验积极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而评估下来自我能力低的同学一般缺少信心应对将要来的就业压力,有的会选择逃避,甚至以自我封闭等消极方式处理,这样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以致引发焦虑情绪。严重自卑的同学本来就有严重的自我否定倾向,经常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人,在择业过程中就会缺乏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最终产生就业焦虑。
(3)自身综合能力不高,产生就业焦虑
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含金量已经不像30年前那样高了,可以说是一个基本学历。越来越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玩乐和交友上面,抱着一种“六十分万岁”的心态混过了宝贵的大学时光。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远不能胜任就业岗位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活动很少参加,导致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在与人沟通交往方面的能力欠缺,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就业失败,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4)不合理的认知
由于在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失败后出现各种对社会不满的心理,一次失败就自暴自弃,从而加重了就业焦虑情绪。还会有个别同学认为找工作成绩再好也没用,就是要走后门、找关系。在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下,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还有的同学因为一次的面试失败就完全否定自己,失去自信心,个别学生还会出现失眠、头晕等症状,导致焦虑情绪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