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6-07 来源:网络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业被各种问题困扰,因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讨论在当前环境下依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否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新闻业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保持真实、客观、公正、独立?新媒体环境下该怎样实现新闻专业主义?本文通过例举传媒业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范例,向新闻业界提供未来更贴合时代特点、技术特色的操作范式。文章强调,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媒介组织、从业者、新闻业三者对专业操作、职业伦理、行业规范的共同价值认同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其具体内涵和话语实践将会因时因势而变。我们期待在危机中形成一个更完善的新闻界。
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美国,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美国新闻业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才逐渐扎稳了客观性原则的根基。该理念初露头角还可追溯到 19 世纪 30 年代的便士报革命,彼时报纸一反之前被政党挟持的姿态,开始更为主动、自觉的表达主编的个性和信念。经济上,售价便宜,利用报童沿街售卖,以广告作为经济来源;政治上,宣称无党无派;内容上,聚焦于它自己发明的“新闻”这个题材。①因为价格低廉,这种报纸仅售一便士,因而得名“便士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范围的扩大,报业越来越重视独立性这一原则。
19 世纪 80 年代后,“黄色新闻”浪潮席卷美国新闻业。进入商业时代的美国报业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依靠广告与发行。二次售卖的模式下,吸引受众成为报业争相追求的目标。报纸为了迎合受众,大量刊载犯罪、性等刺激性新闻。虚实结合、夸张渲染的报道方式虽然在短期内为新闻业增加了营收,但从长远来看,造成了新闻界普遍失去权威性和公信力。
19世纪末,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率先做出改革,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材料”三大目标,标志着《纽约时报》开始崇尚严肃新闻,传递真实信息。此举起到了对抗黄色新闻浪潮的作用,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开始显现。②其后“扒粪运动”兴起,媒体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报刊独立性的同时,还体现了公共服务性的公共职能。1947 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了《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社会责任论的加入标志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渐趋成熟。
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业者、新闻业乃至社会的多方努力促成了它的内涵逐渐丰满。李良荣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③陆晔和潘忠党则从社会责任、身份识别、社会功用、职业价值取向与专业自律等五个维度考察新闻专业主义的具体内涵。④
可以说,长久以来新闻专业主义都一个没有统一的定义,它的内涵及其实践也始终随着新闻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过,正如赖特·米尔斯所言,下定义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进入问题的讨论。到了新闻专业主义这里,统一的定义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并不统一的价值背后有着一致的价值认同,即新闻专业主义是传媒组织对专业化的运行秩序的认同,是新闻从业者对职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认同,也是新闻业对独立性、积极承担监督的公共职能、践行社会责任论的认同。
基于以上从历史和内涵角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探讨,我们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认识便有了理论根基。
而以新技术、媒介融合为核心议题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过程、新闻传播渠道、媒介经营方式、新闻内容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传统新闻业在这场全球化、数字化和信息传播技术革命推动的新闻业变革中被重新结构。
回顾近年来传媒业表现,就 2016 年而言,“新闻专业主义”一词的热度依旧不减。我们在逃饭女事件、玩具车碰瓷事件、罗一笑事件等新闻反转剧轮番上演时追问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主流媒体一致站队希拉里时反思媒体报道的平衡原则,在昔日报界翘楚《京华时报》、《东方早报》相继宣布停刊时担忧其所象征的传统媒体是否会穷途末路,往深处讲,我们担忧的是老报人追求的原则与职业伦理规范是否会应了一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价值观念是否会随着可能预见的报纸消失而渐趋消弭?“新闻专业主义”已然成了受众诟病新闻界种种不规范的出口,也成了业内自我调侃的话柄。
面对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传播权力的全民化,我们不禁发问: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否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新闻业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保持真实、客观、公正、独立?新媒体环境下该怎样实现新闻专业主义?
本文尝试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旨在探讨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证明这份职业理念在当下存在的痕迹。本文希望通过寻找中外媒体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坚定践行职业规范的范例,展现新闻业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感,让从业者在一片灰色的新闻业中看到新闻专业主义的熠熠生辉,从而起到砥砺传媒人前行、传承并创新职业精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