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5-27 来源:网络
(一)儒家人文精神概述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儒学既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又有相对稳定结构的体系。[12]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1.尊重生命之终级关怀意识。
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儒家历来高扬生命意识,[13]但它关怀的是德性生命。《周易·系辞传》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之间最大的功德是给予生命,上天给了你我生命,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生命,敬畏生命,这是一种很高尚的德行。宋明理学认为生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天道相互贯通的。它所认为的生命境界最大的特色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涵养生命。使天地的生生不息与人生的仁义中正联系起来。尊重生命的广阔情怀,并以宏大的宇宙观来诠释人生。这就要求人类要有意识的自律,涵养理想人格,达到崇高完美的生命境界。
儒家尊重生命还体现在它不倚重死亡意识。正如圣人答复他的弟子子路时所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儒家不逃避死亡,它通过重视生命来重视死亡。[14]
2.不懈追求纯善之人性意识。
孟子最核心的信仰是人的善性,这不是粗浅的乐观主义,不是说人可以为善,也并不是说人有向善之心,而是人有善性。人的善性也就是孟子所强调的“仁之端”,这是人性中最真实也是普适的。孟子用“今人乍见孺子子将入于井”这一例子表明人性本善。
因为要想去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拉关系,也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之间取得名望,人之所以看到这种情况具有这样的反应,是人悲悯情怀作用的结果。而这也可以表明今天为何我们常会遇到缺乏善意或毫无真诚之人时,我们仍可堂堂正正做人。儒家传统在儒教、释教、道教中最积厚流光,但在儒学发展的行程中,儒家又有着极为惨烈的文化记忆。在经过受到文人不断凶狠批斗,儒家依然存在,人们对善依然不懈追求。
3.发扬个体人生之道之伦理意识。
孔夫子将他的人生归纳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子路篇》)。[16]这是一个概略的人生之道,这个人生道路是有代表性的,但不是绝对的。今天我们发现,孔子所总结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夫子的“十五至于学”是他的学习启蒙点,也是他对弟子的一种要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这也是他十五开始求学的心情。 “三十而立”并不是外在的社会坐标测量,而是一种内心的精神标准,测量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内省,也就是夫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并且从容不迫,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心。所谓智者不惑,夫子的“四十而不惑”呢,就是面对世上许多的不公,打击,不再锲而不舍的追问,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中迅速创建自己的位置。“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把在世间百态中学到的真理进行一个熔铸的晋升。到了这个境地之后,“六十而耳顺”。
4.建立自由、独立的人格意志
现实的积极入世是儒家推崇的人生态度。就儒家来看, “内圣外王”之道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17] 内圣方面,夫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关键在于自身能否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外王方面,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以修己为起点,治人为终点。 “内圣”与“外王”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
互统一的。[18]
儒家文化尊重个人的志气和志向。孔子要求他的门徒“各言其志”。同时在人生道路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譬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们所体现的人格体现着个人对儒家道德思想的追求,是以保护人群整体价值为基本出发点的共性人格。[19]
本文在从儒家人文精神视角下研究的时候,将其精神提炼为“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从五常的角度出发不仅是因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可的道德范畴体系,更是因为其已经成为领导者在有效领导的过程中所遵守的潜在行为准则。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儒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以及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岳颖岫(2007)研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文化和领导者个性对领导力有哪些影响作用,分析其关系并成为对组织发展的优势之处,将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选取国内或成功或失败的三十几位领导者,包括企业开拓人,通过对他们个性的分析,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在国内的主流价值观背景下这些领导者具有的个性、共性特征,以及这些个性特征如何影响领导力。[20]
刘志荣(2011)研究了孔子仁学思想和领导力之间内在的联系,从中具体考察了孔子仁学思想对企业家领导力的借鉴意义,找到有益于企业领导者提升影响力以使更好地管理组织的孔子仁学思想精髓。他认为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要为部下树立榜样,用爱去关怀人,只要动机单纯,信任他人,别人也会报之以礼,待之以诚。真正的领导力来自让人敬仰的品格。现代领导者应当重视人, 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管理的“以人为本”,从而完成组织既定的任务。[1]
原理(2015)阐述了一种用儒家的德性观构建适合中国本土伦理领导力的设想,即儒家德性领导力,来强调在当今企业界,特别是中国企业界,需要呼唤领导者的德性回归。
高欢(2006)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相关问卷观点及量表,获取四个影响要素二个衡量指标的基础信息,选用量表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整理样本数据;在充分浏览、分析文献的基础上,从决策行为、沟通程度、团队信任、人际关系四个影响方面对团队领导力建立假设,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问卷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决策行为、团队沟通、团队信任和人际关系均对团队领导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构建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团队领导力影响要素模型。并根据研究结果和实例分析,制定领导力的开发策略。[22]
(二)领导力的相关概述
从早期领导理论的贡献,包括费德勒的权变理论模型、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领导替代理论、路径—目标理论、规范决策模型,可以得到一个能够有效管理组织的领导者了解利用可获得资源的方法以及与下属一起完成目标的途径。从已有的领导力理论中,我们得知领导力的主要来源于领导者、成员、领导者—成员的互动以及环境。
在早期理论之后,学者们试图为领导者提出了“最佳”领导方案。主要分为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以及交易型领导。魅力型领导者注重制定他的愿景规划,使他们的追随者对其保持忠诚,并积极奉献。[23]领导者的特征,追随者的特征以及情境因素是发展魅力型领导者所必须的三个因素。变革型领导主要包括三个因素,魅力和感召、智力激发和人文关怀。[10] 交易型领导主要包括可变报酬和例外管理两个类型。
专家学者对领导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的工业革命,20 世纪以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对现代领导者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Walumbwa F O, Hartnell C A, Misati
E.(2017)通过检查道德领导的程度,创造一个环境,有利于培养更广泛的一组理想的行为,如群体学习行为。我们借鉴和整合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市场模型的见解,开发和测试模型,阐明道德领导如何提高集体学习行为。他提议,通过道德领导提高群体学习能力。使用超过 95 名主管和 323 工作组成员在美国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两个时间段收集的数据,发现伦理领导明显涉及群体学习行为,这种关系是由组织的道德行为部分解释的。[24]
Hamid Reza Rezaei Kelidbari, Mehdi Fadaei, Pejman Ebrahimi.(2016) 探讨通过医科大学拉什特员工的研究体现伦理领导的作用,研究的统计对象包括在拉什特市医科大学的所有员工,其样本数是由可用的非概率抽样方法确定 337 名员工。在统计推断,
Kolmogorov 检验被用来研究数据分布的正态性。研究结果表明,道德领导在员工绩效中的作用是间接的。[25]
Jong M D.(2012)通过描述根据儒家价值观的需要,通过什么机制影响他们的组织和决策过程,他们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到什么程度,它们渗透在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选用一定具有儒家价值观、集体主义,共同利益的概念,说明道德反思在非亚洲背景不是毫无意义的,在那样的制度环境的特定背景下必须考虑。[26]
Zhang Y, Huai M Y, Xie Y H.(2015)从社会交换和自我领导理论出发,研究了家长式领导的权威,从 402 名员工和他们的主管的数据表明,LMX 和状态判断机制可以传递家长式领导行为影响员工的声音和工作。权威家长式领导通过减少状态判断降低员工的声音。仁慈的家长式领导鼓励员工声音加强 LMX 和状态判断。家长式领导道德积极影响员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领导-成员交换过程。[27]
尽管领导理论、类型相异,但领导都有共同的主题。即愿景、使命、激励、领导关系等等。[10] 本文将从这几个角度运用儒家的思想进行研究。
(三)文献回顾小结
在总结和综合前人对领导力的研究上,我们发现,一般学者会偏向对领导力之“用”的研究,很少有学者研究领导的过程中,加入五常的思想,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进行领导力研究。本文在参考前人已做的工作中,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基,西方领导力理论为架构,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为佐证,进行儒家视角下的领导力研究。使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确定适宜的经营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整个管理阶层的影响力、凝聚力、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