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5-24 来源:网络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
一、二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期进入学龄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更关注他们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活泼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展不健全,也呈现出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一些固有缺点,对数学生活化教学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注意力易分散。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度相差甚远。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一节课能保持 20 分钟,中、高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在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教学的最大功效。
2.观察力不敏锐。小学生观察力发展转型大约在 3-4 年级,在低年级只能通过自身简单的生活经验,凭借肉眼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直观的判断、理解。这样,必然会带来看问题片面化,判断或决策武断的结果。从而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失误,也容易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特征,这与学生概括能力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其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简,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进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应用意识,促进他们理解必备的基础知识,也帮助他们解决这一时期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学习上的困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为生活所服务。基于此,笔者坚信在一、二年级注重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清晰地规定了每个年段的发展要求,指向性鲜明。基于低段学生的实质状况,它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成长具有先导作用。这一过程的发展,也给下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
对于低年级学生,《课程标准》中强调:“呈现内容的素材要尽可能贴近现实”[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所熟悉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比如: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能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从而进一步学习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由简到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还要求学生认识简单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能够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间的数量关系,在购物中灵活使用钱币。
在二年级,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从一年级的简单的加减法过渡到乘除法,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能够认识钟表,感受时间的长与短,建立时间观念。认识简单的八个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