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5-23 来源:网络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现状
1.学生课堂朗读出现“唱读”现象
所谓“唱读”,是指学生在读书时,文章原本的停顿和节奏被忽略,没有节奏感可言,学生喜欢用同一个腔调,以拖长音的形式朗读。“唱读”时,学生用同一种方式朗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既生硬又呆板。[1]出现“唱读”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低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识字量较少,在朗读中屡次中断,停下来拼读,导致学生一字一顿的“唱读”现象的出现。其次,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他们喜欢用响亮的声音来和自己的同伴进行朗读竞赛,所以当学生无意间将朗读变成“喊读”时,无法避免的唱腔就会出现。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语文教师课堂范读的不准确,带有唱腔,低年级学生模范能力强,容易学习老师这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
2.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长句子
低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幼儿园学习阶段中,接触的都是文字篇幅短小的文本,并且不需要自己独立朗读。而当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低年级时,学生需要学习认字朗读课文,但因为学生本身没有朗读的基础,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在朗读时容易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朗读长句子时会遇到断句停顿的问题,因此学生更是不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朗读现状
1.学生之间朗读水平差异较大
中年级学生在经过小学两年的朗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就以笔者在小学三年级实习期间观察到的现象为例,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不仅字词句朗读通顺,而且能够读出文本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那么绘声绘色地读出语言表达的含义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处的,尤其如果让学生朗读的是童话类文章,学生根据提示语,能够很好地配合朗读对话,将人物的显著特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但对于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朗读能力比较差,在预习过程中,还是没能将文章读通顺,甚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仍然会出现小问题,读来也是平平淡淡的。所以在两年的学习与朗读练习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2.学生喜欢多种形式的朗读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较高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注意的有意性和注意的品质方面,其中有意注意开始占主导地位,同时,伴随着学生注意的广度扩大,注意的时间增加,转移注意对学生来说是件非常轻松的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上也得到较大发展。[1]因此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此吸引学生,并且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如说小组赛读,以小组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引导每个成员加入到朗读的活动中,彼此帮助监督。根据学生喜欢竞赛的形式,那么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现状
1.课堂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充分,有些课堂甚至取消朗读环节
许多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朗读基础,所以在很多的语文教学环节中,有些老师已经放弃朗读环节。[2]即使在课堂上学生被要求朗读课文,但是因为朗读形式单一,学生对朗读难以产生兴趣。
2.伴随着教师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范读急剧减少
在笔者三周的见习和三个多月的实习期间(在两所不同学校实习),发现很多教师已经更多地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使用录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播放朗读,而不再亲自示范朗读。不可否认多媒体范读确实有很多优点,比如说语音语貌更加生动标准,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能够配合音乐、情景等多种形式,在刚开始引入多媒体的朗读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关注课文本身,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场景或者是配乐上,反而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
3.朗读形式单一,缺少老师有效的评价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朗读教学法有学生自由朗读、齐声朗读以及学生单独朗读等形式,往往教师注重的是朗读形式,忽略朗读效果,即使学生朗读非常糟糕,教师也不会及时给予适当评价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即使有朗读训练,但是在朗读水平方面却没有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朗读过后,一般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只是迅速进行下一环节,本来那些朗读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就更不努力了,而热爱朗读的学生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评价,也会逐渐对朗读失去兴趣。
总的来说,低年级容易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差异较大,并且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吸引学生朗读;高年级学生能够自己正确流利地朗读,但是情感不丰富。根据笔者课堂观察,以及对学生的采访,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现象主要概
括为教师范读减少,学生朗读增多,朗读方式电子化,但是学生喜欢老师课堂上的朗读,并且从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朗读现状分析和教师范读作用两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师范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