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5-11 来源:网络
朱徽认为, 小说是借助于艺术的虚构来表现的社会现象或现实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跟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运用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 从多个角度去表现社会现实, 具有巨大的社会容量。但是在诸多文本体裁当中,文学翻译一向被认为是比较有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文学作品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因素,而文化因素正是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方式难点所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填补文化差异的空白。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通过探究同类文本即小说的翻译方法以及参考老舍的《茶馆》和鲁迅的《祝福》的英译版本,从中学习文化翻译策论,并尝试在论文中应用。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参考运用了等效翻译原则、翻译目的论法和关联理论;翻译方法有:词义的选择、增减词译法、词类的转换、长句拆译法、词序调整、直译和意译、注释等。
本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小说翻译过程中,不能只是堆砌逻辑意义,而必须充分了解原作语言形式下所蕴含的作者的意图,独特的文化价值感、个人风格等,并且要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寻找出想要传递的语境效果与译文读者付出的努力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等),使原文和译文之间具有较佳艺术性。总而言之,小说的翻译除了要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外, 还有其独特规律和特点。
翻译学家金堤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不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所以他提出等效翻译理论。他认为等效翻译是目的语文本对目标受体的影响应与源文本对源语受体的影响基本等同。在等效翻译中,源语文本与目的文本的形式可能有点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但是像源语受体一样,目的语受体也能够顺利的从译文中获得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信息。(尧文群,2010;145)笔者发现,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的讽刺小说中,充分运用该理论有助于达到原语文本的交际意图。所以,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翻译分析。
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表达说话人的感情。任何一种语言,特别是在口语中,语气词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一种主要凭借。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当中,出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在使用语气词的数量、频率、方法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这些差别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对于小说中涉及语气词的地方,笔者主要采取了两种翻译方法:增译、对译和换译。(杨立法,2007;19)
第一、增译 原文中没有语气词,而在译文中出现语气词。
原文: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
英译:But if he also needs to pay more twenty yuan, oh, it will …
分析:英译增加了语气词“oh”。英语中,“oh”用来表示说话人①回答或发表观点前的停顿;②引起别人的注意以便能发问或继续说下去③强烈的感情或强调看法。这里“oh”属于用法③。本来就在为包国维的三十一元的学费发愁的老包一意识到如果操衣的学费也得交的话,简直是雪上加霜。所以,在这里,笔者加了“oh”反映了老包极其无奈的心情。
第二、 对译 原文中有语气词,译文中对应翻译出来。
(1)原文: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英译:Whoops! You scared me! Do you come back from the school?
分析:这一句中的语气词表达了胡大受到惊吓后的反应。直译出来符合语意,同时使对话听起来很连贯、很自然真实。
(2) 原文:不过——嗳,学费真不容易,学费
英译:But, oh, the tuition is too expensive. Tuition…
分析:英译中加了语气词“oh”。这里的“oh”表示的是上文提到的用法③,反映了老包面对让人望而却步的学费的极其矛盾无奈的心情,反映了老包对儿子寄予厚望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第三、 换译 当中文中的语气词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时,根据语境,适当的选择语气词的换译。
原文: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英译:Wow, people who graduate from the modern school are doomed to be gentry and officers.
分析:英译将语气词“哩”换成“wow”,同样表达了说话的惊奇和钦佩。在这个句子中,语气词的运用直接传达了说话者的感情,透过这个词,我们可以领悟到大家对包国维上洋学堂的倾慕之情以及对老包的祝福。在英语中我们很难找到 “哩”相对应的语气词,因此将原文的“哩”翻译成“wow”使说话人感情流露更加真实,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