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4-20 来源:网络
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镇泮村。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
红线女第一任老公马师曾:演戏很真,对我影响很大。
广州是粤剧活动的中心,但在马师曾4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有20多年是无法在广州舞台演出的。1929年一个夜晚,“红伶”马师曾刚走出海珠戏院,就被歹徒扔炸弹炸伤了右脚。广州警察局借故勒令他主持的“国风剧团”停演6个月。为躲避日寇,他被迫举家迁往香港,另组剧团在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演出,有时也到珠江三角洲的中小城镇演出。那时红线女与师傅莲姐、靓少凤三哥在澳门组成了“义擎天班”,红线女担任第三花旦。1942年,莲姐被马师曾聘请到广州湾(今湛江)演出,在湛江滞留期间,马师曾认识了红线女。
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鲁,号景参,祖籍广东顺德。广东顺德县龙谭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曾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后一直在香港、澳门、广州、东南亚一带演戏及拍电影。1955年底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行当,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揉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
他于晚年改唱老生,技艺愈精,演来苍凉刚劲,颇见功力。
1931年春,马师曾的艺术生涯出现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便是应聘到美国旧金山演出一年(因戏院院主欺诈被迫逗留两年)。行前他精心编印了《千里壮游集》带往美国,向美国观众宣扬优美的粤剧艺术,书中也透露了他逐步形成的“新剧”观。他一方面强调戏剧艺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人亦孰不爱国,凡爱国者必思自葆其国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戏剧“以宣传我国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戏剧应该跟随时代发展而变革创新,认为“近年以来,中外的交通,多么利便,生活的变迁,多么剧烈,我们的伶人,依然死守著什么场口步武的成法,什么靶子演唱的老例,纯粹用图案做脊椎,决不能站起来自称艺术,在此电影戏和舞台戏竞争激烈当中,哪有不一败涂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要变革粤剧,“一方固须效他方之长,一方仍须保存粤剧之精华,从而发扬之,斯始有效也。”
1933年马师曾从美国回到香港与女伶谭兰卿组成第一个男女合班的粤剧团“太平歌剧社”(后改名“太平剧团”),当时报纸标榜马师曾是“新派粤剧泰斗导演兼主演艺术巨子”,顾名思义可知他是要大展拳脚对粤剧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时粤剧极盛,他与当时由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在艺术表演上分庭抗礼,形成“薛马争雄”的时期,好戏连场,各有戏迷。1944年马师曾与红线女结婚。
1945年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回到广州,但那个时候广州官员对红线女很不好,很多戏都不让红线女演,红线女只好迁居到了香港。慢慢地两个人就熟悉了,感情也就自然有了。后来就在香港结婚了。他那个时候在香港已经很有名了。